訂閱
糾錯
加入自媒體

技術迭代太快,現安穩(wěn)的工作還能持續(xù)多久

2017年被認為是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圍內開始受到極大關注的一年,如果你留意的話,幾乎每天都有相關的消息傳來:Google母公司Alphabet公開測試無人駕駛汽車、阿里宣布投資千億成立達摩院、百度機器人入駐肯德基等等。

新技術總會催生新的職位需求,也會摧毀一些崗位。咨詢公司Gartner指出,2019年之前人工智能造成的失業(yè)將多于其創(chuàng)造的工作機會。但從2020年開始,人工智能創(chuàng)造就業(yè)數量將會超過造成失業(yè)數量,人工智能會在“殺死”工作機會的同時,制造新的工作機會。

一種極其樂觀的論調是人類能夠高效地完成自己喜愛的工作,有了更多的時間度假和享樂,娛樂行業(yè)會達到空前的繁榮,到時也應該有新的指標來衡量人類的生產力。

這種論調讓人有一種在聽赫胥黎講述《美麗新世界》的感覺。盡管如此,既然未來不可阻擋,我們還是可以看一下人類對未來的預測具體有哪些。

我們綜合了美國勞工統(tǒng)計局(U.S.BureauofLaborStatisticsLatestNumbers)最近發(fā)布的新的十年預測報告、智聯(lián)招聘的《2017人工智能就業(yè)市場供需與發(fā)展研究報告》、MichaelPage(中國)發(fā)布的《中國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報告》等報告以及相關論文、媒體報道,就人工智能將會如何影響人類的工作這個問題,總結出你可能會感興趣的11條內容,主要是針對中國和美國市場。

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薪酬,屬于金字塔尖1%的水平  根據騰訊研究院和BOSS直聘聯(lián)合發(fā)布的《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書》,全球AI領域人才約30萬,而市場需求在百萬量級。其中,高校領域約10萬人,產業(yè)界約20萬人。全球共有367所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,每年畢業(yè)于AI領域的學生約2萬人,遠遠不能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。

MichaelPage(中國)區(qū)域總監(jiān)陳慧潔告訴《好奇心日報》,AI相關領域候選人的薪酬競爭度,屬于金字塔尖1%的水平。許多科技公司會為高端人才提供股權激勵,一些中國科技巨頭為了吸引海外人才,愿意給予候選人全球入職的自由度。

Google半個月前在中國成立了一個專注于人工智能的中心,招募多個跟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相關的崗位,其中包括機器學習研究院技術主管、云端機器學習產品經理等。除此之外,微軟、IBM等也都在招聘相關領域的中國員工。

相關數據顯示,目前國內人工智能相關崗位應屆畢業(yè)生的起薪基本在12.5K/月-25K/月;畢業(yè)三年后人工智能崗位的技術人員,基本可以實現薪酬翻番。由于人才競爭過于激烈,企業(yè)在爭奪候選人時會提供30%-50%的薪資漲幅。

數據分析最易跨界,掌握機器學習的AI人才最緊俏根據智聯(lián)招聘的調查,數據分析是所有AI人才技能標簽中最成熟的技能,占比最高為48%。作為AI領域的“基礎建設”,從事數據分析的求職者是向AI領域轉換門檻最低的人群,也是最容易跨界從事AI領域的人群。其次,具備圖像處理技能的求職者占比14%;數據挖掘技能人才占比13%;而機器學習人才僅占比6%。

AI人才高度集中,國內華為招攬的最多  由于人才緊缺,AI人才的分布高度集中在大公司中,事實上主要就是那么幾家科技巨頭。以國內而言,現有的AI人才主要集中于華為、聯(lián)想、BAT等行業(yè)巨頭,其中華為的占比最高,為30%。而從全球范圍來看,幾乎超過50%的業(yè)界頂級AI專家都已被Google招入麾下。深圳云天勵飛是一家專注于視覺人工智能領域的公司,其首席科學家兼AI副總裁王孝宇表示,“短期內對于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而言,招聘人工智能人才的成本非常高。我們在美國招一個剛畢業(yè)的計算機視覺方面的博士,年薪在30萬-40萬美元。”

AI人才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,其中北京、上海、深圳人才供給占比多于需求占比,廣州、杭州的人才供給少于需求占比,人才緊缺的程度更高。

1  2  3  下一頁>  
聲明: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,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OFweek立場。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,請聯(lián)系舉報。

發(fā)表評論

0條評論,0人參與

請輸入評論內容...

請輸入評論/評論長度6~500個字

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,請輸入驗證碼繼續(xù)

暫無評論

暫無評論

    掃碼關注公眾號
    OFweek人工智能網
   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
    文章糾錯
    x
    *文字標題:
    *糾錯內容:
    聯(lián)系郵箱:
    *驗 證 碼:

   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