訂閱
糾錯
加入自媒體

L4自動駕駛是否必須依賴激光雷達,純視覺是否足以勝任 ?

2025-08-08 15:59
智駕最前沿
關注

最近懂車帝的一場測試,在行業(yè)引起了非常大的討論,作為以純視覺為主的特斯拉,卻憑借非常優(yōu)秀的表現,獲得了排名第一的成績。這個排名也催生出了一個討論,那就是實現L4是否必須依賴激光雷達,純視覺是否就足以勝任?

其實自動駕駛從L2輔助駕駛向L4完全無人化的躍遷,不僅意味著算法與算力的升級,更對車輛環(huán)境感知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。在自動駕駛系統(tǒng)中,環(huán)境感知相當于人類的視覺、聽覺和觸覺。攝像頭模擬人眼,能夠獲取豐富的色彩和紋理信息;毫米波雷達類似聽覺,可在黑暗或惡劣天氣下探測障礙物;而激光雷達則兼具深度測量與精確定位的能力,能夠在三維空間中重建周圍環(huán)境。要實現L4級別的“完全無人駕駛”,系統(tǒng)必須在任何可預見的場景下都能穩(wěn)定運行,因此“多樣性與冗余性”成為設計原則,不同類型的傳感器互為補充,避免單一感知失效帶來的盲區(qū)與安全隱患。

激光雷達VS純視覺

純視覺方案完全依賴攝像頭采集圖像數據,盡管其硬件成本低、易于與現有攝像頭系統(tǒng)集成,但對光照與天氣變化極為敏感。尤其是在強逆光、夜間或暴雨、沙塵天氣等場景中,攝像頭圖像可能出現過曝、欠曝或嚴重噪聲,導致后端算法的識別與定位誤差增大。由于這些極端場景往往屬于“長尾場景”,一旦感知錯誤,系統(tǒng)可能出現“幻想”現象——即“Garbagein,Garbageout”,對安全性構成直接威脅。因此很多人認為,純視覺方案目前更適用于L2輔助駕駛,而非對安全冗余要求極高的L4場景,如比亞迪天神之眼C,作為一套為普通家用車準備的智駕系統(tǒng),就采用了純視覺方案,傳感器組合包括5顆毫米波雷達+12顆攝像頭(前視三目攝像頭為核心)+12顆超聲波雷達。其更高階的天神之眼A與天神之眼B均配備了激光雷達。

激光雷達通過發(fā)射激光脈沖并測量返回時間,可精確計算到物體表面的距離,并生成高精度點云圖。這種三維點云數據能夠在不同光照和氣象條件下保持較為穩(wěn)定的性能,是構建精確環(huán)境模型的關鍵。與攝像頭相比,激光雷達的測距精度通?蛇_厘米級,即使在夜間或弱光環(huán)境,也能有效感知行人、自行車、車輛等障礙物的具體位置和形狀。點云數據也更易于與高清地圖進行匹配,大幅提升定位精度與場景理解能力。

但激光雷達也并不是萬能的,其在雨、雪、霧等氣象條件下,也會受到水滴和雪花的干擾,產生噪聲點云。早期機械旋轉式激光雷更有體積大、成本高、壽命相對有限等缺點,這些缺點一度制約了其在大規(guī)模商用汽車上的部署。為此,近年來固態(tài)激光雷達與混合掃描激光雷達技術不斷成熟,體積和成本逐步下降,但距離高性價比攝像頭還有一定差距;诔杀尽Ⅲw積和維護等考量,純視覺方案依然具有一定吸引力,尤其在對安全冗余要求不如L4嚴苛的應用場景中。

純視覺方案想要得到很好的效果,需要依賴深度學習模型進行圖像識別、語義分割和深度估計,特斯拉的純視覺方案之所以能如此有效,更多是因為其FSD系統(tǒng)的強大。特斯拉FSD V12作為特斯拉推出的全自動駕駛系統(tǒng)重大版本迭代,首次采用端到端神經網絡架構,將感知、決策與控制三階段整合為單一神經網絡模型。

端到端的大模型架構試圖將感知、決策和控制統(tǒng)一到一個黑盒模型中,簡化系統(tǒng)架構。然而此類大模型缺乏可解釋性,一旦預測結果異常便難以溯源和調試,給安全認證與故障排查帶來巨大挑戰(zhàn)。模塊化串聯方案通過感知、預測、規(guī)劃等環(huán)節(jié)分層實現,每個模塊功能獨立,具備更高的可解釋性與可控性,有助于快速定位故障并制定針對性修復策略。

作者觀點

智駕最前沿以為,就現階段的自動駕駛技術而言,感知融合才是實現L4的可行方案。對于L4自動駕駛而言,需滿足“失效可運營”(fail-operational)與“最小風險操作”(minimalriskmaneuver)要求。也就是說,無論是感知模塊、決策模塊或控制執(zhí)行發(fā)生故障,車輛都必須在不依賴人工干預的情況下,將自身安全地帶至最小風險狀態(tài)。這就要求傳感器系統(tǒng)在任何單一模塊失效時,仍能通過冗余傳感器提供足夠的環(huán)境信息。當攝像頭因遮擋或臟污暫時失效時,激光雷達與毫米波雷達仍能繼續(xù)感知;同理,當激光雷達因積雪或雨滴干擾產生噪聲時,攝像頭提供的視覺信息可做補償。如此多模態(tài)融合,才能為L4的“零事故”目標提供堅實保障。

其實激光雷達與純視覺方案的選擇也受ROI(投資回報率)影響。激光雷達及其相關的高性能處理硬件,顯著推高車輛BOM(物料清單)成本;而純視覺方案僅需大規(guī)模量產的CMOS攝像頭及相對便宜的算力平臺,硬件成本更易被普通乘用車廠商接受。因此,對于僅以銷售車輛為主要目標、并不計劃運營Robotaxi服務的乘用車廠商而言,部署激光雷達的經濟動因并不強烈。相反,若車企旨在營運Robotaxi車隊,則必須在安全冗余與成本之間做出平衡,并往往選擇多樣化傳感器來滿足L4運營需求。

激光雷達和純視覺方案在“長尾場景”識別上的表現也存在差異。所謂“長尾場景”指的是那些發(fā)生概率極低但對安全至關重要的異常路況,例如施工區(qū)錯綜復雜的路障、貨車散落的雜物、夜間穿行的野生動物等。Robotaxi運營商通常結合生成式AI與強化學習技術,在仿真平臺上構造大量長尾場景,并以此訓練多模態(tài)感知系統(tǒng),以提升對極端場景的魯棒性。純視覺方案若缺乏三維點云的輔助,更難以對少數極端場景進行可靠重建與決策,從而難以滿足“零事故”的商業(yè)化安全標準。

綜上所述,實現L4級別的無人自動駕駛,并非單靠某一種傳感器或算法就能一勞永逸。激光雷達在深度信息獲取和惡劣環(huán)境適應方面具有天然優(yōu)勢,而攝像頭則在成本和豐富語義信息方面占優(yōu)。純視覺方案雖然在L2輔助駕駛場景中已展現出不俗潛力,但要滿足L4對多場景冗余、安全可解釋和長尾場景魯棒性的嚴格要求,仍需在硬件、算法和仿真訓練方面進行更多創(chuàng)新與突破。

在可預見的未來,多模態(tài)傳感器融合仍將是通往完全無人駕駛的主流路徑;純視覺方案則可能更多作為成本優(yōu)化或特定場景下的補充技術,與激光雷達及其他傳感器協同進化。只有在多傳感器、全算法架構與大規(guī)模仿真驗證三者協同下,方能實現安全可靠的L4自動駕駛。

-- END --

       原文標題 : L4自動駕駛是否必須依賴激光雷達,純視覺是否足以勝任?

聲明: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,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OFweek立場。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,請聯系舉報。

發(fā)表評論

0條評論,0人參與

請輸入評論內容...

請輸入評論/評論長度6~500個字

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,請輸入驗證碼繼續(xù)

暫無評論

暫無評論

    掃碼關注公眾號
    OFweek人工智能網
   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
    文章糾錯
    x
    *文字標題:
    *糾錯內容:
    聯系郵箱:
    *驗 證 碼:

   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