訂閱
糾錯
加入自媒體

靈巧手“技術爭鋒”正當時

2025-06-26 09:39
星河頻率
關注

編者按: 機器人能否真正「心靈手巧」,關鍵就在這最后一厘米——靈巧手。它集機械、傳感與 AI 技術之大成,突破了傳統(tǒng)夾爪的局限,正從工業(yè)工具進化為更具自主性的「類人智能體」。具身智能熱潮下,靈巧手也走到了臺前。

星河頻率特別策劃靈巧手系列文章,深入這場關于「觸覺」、「操控」與「創(chuàng)造」的技術革命核心。我們將不僅關注精巧關節(jié)背后的硬核科技,更將探討技術狂熱之下關于「能力邊界」與「人機共生」的深層思考。

我們將與所有關注未來的同行者一起,共同探索那雙「靈巧之手」所能觸及的、人機協(xié)作的終極新邊界。

往期文章:

《靈巧手,人形機器人的「最后一厘米」》

《國產靈巧手跑出了個「四小龍」》

作者|毛心如

編輯|白雪

靈巧手圈最近出了件 drama 的事情。

特斯拉對一位原 Optimus 團隊工程師提起訴訟,指控其竊取有關「先進機器人手部傳感器研發(fā)」信息,并成立競爭性初創(chuàng)企業(yè)。

這位工程師在離開特斯拉 6 天后就創(chuàng)辦了機器人公司 Proception,5 個月后推出靈巧手 ProHand,有 22 個自由度,握力達 20 公斤,性能參數(shù)與特斯拉產品相近。

雖然是否「偷了技術」尚無定論,但是對于一個只有 9 個人的團隊,「成立 5 個月推出靈巧手產品,15 個月將實現(xiàn)產品交付」,這個速度看起來還是有點瘋狂的。

如此迅猛的發(fā)展,也像靈巧手賽道狂飆突進的一個縮影。作為衡量機器人作業(yè)能力上限的重要一環(huán),隨著具身智能熱潮席卷而來,靈巧手賽道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爆發(fā)。

目前已經有三路玩家殺進這場百億規(guī)模的競爭,分別是專業(yè)靈巧手廠商、機器人本體廠商以及做核心硬件可技術復用的廠商。

不僅賽道玩家日益增多,融資市場熱度也同樣高漲,創(chuàng)下靈巧手賽道種子輪融資紀錄的靈心巧手,最近獲得了螞蟻集團的加碼,帕西尼感知也在 50 天內拿下兩輪超億元融資。

盡管靈巧手熱度持續(xù)攀升,但投資界對其是否值得押注仍存分歧。

核心原因是目前靈巧手行業(yè)的技術路線未收斂,多種技術路線并存,業(yè)內對于哪種技術路線更有優(yōu)勢尚無定論。

這種不確定性尤其體現(xiàn)在構成靈巧手核心的三大關鍵要素——驅動電機、傳動方案和傳感器上,各細分領域均呈現(xiàn)「百家爭鳴」的探索局面。

驅動方案:靈巧手的肌肉

在靈巧手構造中,驅動方案扮演著「核心動力源」的角色,如同人類的肌肉組織為手部運動提供力量。其選擇與優(yōu)化直接決定了靈巧手的性能邊界與產業(yè)化可能。

當前靈巧手驅動方案主要圍繞四大技術路線展開:電機驅動、液壓驅動、氣壓驅動和形狀記憶合金驅動。

其中電機驅動因具備體積小、響應快、調控方便、穩(wěn)定性好、精度高等綜合優(yōu)勢,成為產業(yè)化的主流選擇。

目前市面上的靈巧手主要用到的電機有三種:直流無刷電機、無框力矩電機和空心杯電機。

三者在結構完整性、核心性能側重和應用側重點有明顯差異。

直流無刷電機保留了完整電機結構,性能強調控制精度,多用于通用工業(yè)自動化。

無框力矩電機設計特殊,僅保留核心部件,追求高扭矩密度,適配高集成度機器人。

空心杯電機則是無鐵芯結構,注重響應速度與輕量化,能量轉換效率普遍超 85%,聚焦動態(tài)操作場景。

作為精細操作的執(zhí)行器,靈巧手有較高的動態(tài)響應需求,需要更高的功率密度,因此空心杯電機是當前靈巧手電驅方案的主要選擇。

根據換向方式的不同,空心杯電機可分為有刷空心杯電機和無刷空心杯電機,有刷電機轉子無鐵芯,無刷電機定子無鐵芯。

圖為鳴志電器產品,左為有刷空心杯電機,右為無刷空心杯電機

有刷空心杯電機適用于對產品靈敏性和可靠性要求較高的行業(yè)。

無刷空心杯電機適用于需要長時間連續(xù)運行和具有較高控制要求或可靠性要求的應用場景,從發(fā)展趨勢上看,未來會偏向使用無刷空心杯電機。

目前高端空心杯電機市場仍由歐洲企業(yè)主導,國內頭部企業(yè)正努力推進國產替代,其中鳴志電器即為代表。

通過收購美國、瑞士的公司,鳴志電器于 2015 年開啟空心杯電機的研發(fā)。

空心杯電機領域目前存在兩大核心技術壁壘,分別是繞組設計及工藝和繞線設備問題。

繞組設計是決定電機能否小型化的同時保證效率和輸出的關鍵,主流方式有直繞形、馬鞍形和斜繞形,直繞形工藝比較復雜,國內外廠商多采取后兩種。

行業(yè)內龍頭的企業(yè)像瑞士 Maxon 采用馬鞍形、德國 Faulhaber 采用斜繞形,但工藝細節(jié)均被嚴格保密。

鳴志電器選擇最難的直繞式,并研發(fā)新型專利,彌補了該工藝原有不足。其產品性能對標海外競品,在滿足人形機器人要求下,價格至少低 1000 元。

此外,線圈繞線設備也決定了其產品的精度和效率。生產技術主要分為人工繞線、繞卷式和一次成型。目前,國內廠商多采用繞卷式,海外則主要是一次成型。

為達成產品一致性、長壽命和批量化生產,必須依賴自動化產線和先進繞線設備。

然而 Maxon、Faulhaber 的自動化生產設備是自研自制的,且不對外銷售。

鳴志電器選擇「迂回戰(zhàn)術」,先引進日本設備積累工藝數(shù)據,再逐步自研,目前其采用半自動生產方式,正在追趕國外萬分之五的返工率。

目前鳴志電器的空心杯電機價格在 1200-2300 元之間,較瑞士 Maxon 約 4000 元的價格已呈現(xiàn)國產替代趨勢。據相關機構調研,大規(guī)模量產后價格有望降至千元以內。

傳動方案:靈巧手的韌帶和骨骼

傳動系統(tǒng)在靈巧手中承擔著動力傳遞與結構支撐的雙重功能,就像人體的韌帶連接骨骼并傳遞肌肉力量。

隨著靈巧手向高承載、高精度方向發(fā)展,傳動技術正經歷從單一模式向復合系統(tǒng)的范式轉移。

當前有四種主流傳動方案,分別是剛性連桿傳動、電機直驅傳動、人工肌肉傳動以及腱繩傳動。

四種方案最核心的區(qū)別就在于如何平衡且最大化實現(xiàn)靈巧手「成本-系統(tǒng)參數(shù)-穩(wěn)定性」的不可能三角,當下最主流的方式是腱繩傳動方案以及「腱繩+」的復合傳動方案。

事實上,早期的多指靈巧手大多采用連桿傳動方案,為了能更好地平衡「不可能三角」,讓傳動方案做到更靈活、更省空間,腱繩傳動方案應運而生。

其驅動裝置多會置于小臂或者胸腔等部分,主要通過腱繩和滑輪結構進行傳動,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人手肌腱結構的模擬。

由于像電機、減速器等驅動裝置不再置于掌內,腱繩傳動方案在結構上解決了「不可能三角」,而且在理論上腱繩傳動的負載和自由度的上限也都更高。

像英國的 Shadow Robot 公司推出的 Shadow 靈巧手,采用的就是腱繩傳動方案,這是目前已經實現(xiàn)量產的成熟靈巧手產品之一,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五指機械手之一。

其靈巧手擁有 24 個關節(jié)和 20 個可單獨控制的自由度,基于人手的運動方式進行設計開發(fā),可以做出與人手類似的動作,在力的輸出和靈敏度上,都跟人手很類同。

為了彌補腱繩傳動方案在剛性與負載能力、精度上的不足,「腱繩+」的復合傳動方案也逐漸被各大廠商應用起來。

例如特斯拉 Optimus 的第三代靈巧手用的就是「腱繩+直接傳動」的方案,國內像靈心巧手采用的是「腱繩+連桿傳動」的方案。

Optimus 的第三代靈巧手采用「行星齒輪箱+行星滾柱絲杠+腱繩」三級傳動方案,實現(xiàn)高精度與柔性力控的兼容。其 22 個自由度的密度接近人手,讓 Optimus 在原有屈曲、伸展動作基礎上,還能做出外展、內收等精細動作。

這種剛性與柔性傳動結合的混合方案,優(yōu)化了負載與靈活性的平衡,提升了 Optimus 在抓取不規(guī)則物體、執(zhí)行復雜裝配任務時的作業(yè)效率,使其實現(xiàn)接網球等動態(tài)抓取和疊襯衫等復雜操作。

靈心巧手是國內唯一一家有能力同時商業(yè)化量產連桿結構和腱繩結構靈巧手的公司,其科研版 Linker Hand 采用的就是「腱繩+連桿」方案,自由度達 42 個。

連桿結構負責基礎關節(jié)驅動,確保穩(wěn)定性和負載能力,而腱繩結構用于指尖和指間關節(jié),提升靈活性和擬人性。

其每根手指都能獨立實現(xiàn) 9 個自由度的運動控制,并配備 360 度自由旋轉的全驅設計。不僅能完成轉筆、盤核桃等高難度動作,還有超越人類手指極限的 5kg 負載能力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電機直驅和連桿傳動依托成熟的供應鏈以及工業(yè)領域積累的經驗依然擁有高性能和可靠性,選擇哪種傳動方案取決于具體的應用場景。

驅動和傳動方案為靈巧手搭建了內在架構,而要實現(xiàn)對外界的精細感知與操作,則離不開傳感器,如同人類皮膚與神經系統(tǒng)的協(xié)同作用。

傳感器:靈巧手的皮膚和神經系統(tǒng)

傳感器系統(tǒng)是靈巧手實現(xiàn)智能操作的基礎,如同人體的皮膚感知觸覺、溫度、壓力,神經系統(tǒng)傳遞信號并作出反應。

靈巧手的傳感器主要包括內部傳感器和外部傳感器兩類。

內部傳感器主要反饋靈巧手的姿態(tài)信息,包括運動傳感器和力傳感器,可提供靈巧手的關節(jié)角度信息、位置信息和動態(tài)信息,決定靈巧手穩(wěn)定能力。

外部傳感器包括接近傳感器和觸覺傳感器,主要感知目標物體的位置、受力等信息。

力傳感器用于精準捕捉旋轉或非旋轉機械部件上的扭轉力矩,并將這些物理量轉化為可被系統(tǒng)識別的電信號,為機器人力覺反饋提供基礎數(shù)據支持。

在機器人關節(jié)部位,力傳感器承擔著力覺感知與量化的核心任務,其中六維力傳感器憑借其最高維度的力覺解析能力,成為技術制高點與價值標桿。

工信部在 2024 年的《關于推動未來產業(yè)創(chuàng)新發(fā)的實施意見》中,將六維力傳感器列為未來制造和智能傳感的關鍵技術。

從技術維度來看,不同力傳感器具有差異化應用場景,六維力傳感器突破了一維和三維傳感器的局限性,可同步解析三維空間內任意方向、任意作用點的力/力矩復合信息,這種全維度感知能力使其成為復雜交互場景的首選方案。

國內六維力傳感器的代表廠商坤維科技,其產品優(yōu)勢在于小尺寸大量程、抗過載能力強、扭矩量程大以及可定制更高精度。

該傳感器已應用于特斯拉 Optimus 的手腕處,使其能精確感知和調整交互力,完成搬運、裝配等復雜任務,顯著提升了任務質量和效率。

目前,國產六維力傳感器已從「實驗室追趕」進入「產業(yè)化替代」階段,但高端市場突破仍需材料、算法與生態(tài)協(xié)同創(chuàng)新。

而讓機器人能夠更加精細和準確地感知和交互其周圍的環(huán)境,觸覺傳感器是關鍵。

其工作原理遵循「物理信號-電信號-數(shù)字信號」的轉化鏈路:通過柔性敏感材料捕捉接觸力、溫度等物理量,將其轉換為電流、電壓波形,經數(shù)字電路處理,最終解碼為可識別的觸覺數(shù)據。

觸覺傳感器的發(fā)展經歷了三個階段,一開始是只集中于測量指尖的力,后面演變成多陣列觸覺,再到現(xiàn)在的多模態(tài)、多區(qū)域感知觸覺。

觸覺傳感器包含柔性和剛性兩類,剛性傳感器側重局部高精度力反饋,而柔性傳感器可覆蓋全身,感知壓力、溫度等多維信息,目前的主流是柔性觸覺傳感器。

根據原理不同,柔性傳感器又分為電容式、電感式、壓阻式等 6 種,目前壓阻式相對主流。

當下靈巧手玩家里,傳感器技術具有獨特領先優(yōu)勢的是帕西尼感知和戴盟機器人。

帕西尼專注于 6D 霍爾陣列式多維觸覺感知與具身智能核心技術,實現(xiàn)了自主可控高精度多維觸覺傳感器及規(guī)模量產。

其多維陣列式觸覺傳感器是目前唯一具備高一致性物理交互數(shù)據獲取能力的柔性力學傳感器。

戴盟機器人的研發(fā)核心是視觸覺傳感器,今年 4 月,其發(fā)布了全球首款多維高分辨率高頻率視觸覺傳感器 DM-Tac W,它將攝像頭集成至傳感器內,通過超高密度感知陣列,捕捉物體接觸時的形貌、紋理、軟硬、滑移、按壓力、切向力等多種模態(tài)信息。

此外,常被討論的「電子皮膚」也屬于柔性觸覺傳感器范疇,國內頭部玩家包括漢威科技、福萊新材、弘信電子等。

百家爭鳴,方興未艾。

技術路線的分化與融合,廠商的角逐與創(chuàng)新,都在預示著這個承載著具身智能「指尖夢想」的關鍵部件,正駛向快車道。

誰能在這場技術盛宴中最終勝出,將決定未來機器人「手」握世界的深度與廣度。

       原文標題 : 靈巧手“技術爭鋒”正當時

聲明: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,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OFweek立場。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,請聯(lián)系舉報。

發(fā)表評論

0條評論,0人參與

請輸入評論內容...

請輸入評論/評論長度6~500個字

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,請輸入驗證碼繼續(xù)

暫無評論

暫無評論

    掃碼關注公眾號
    OFweek人工智能網
   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
    文章糾錯
    x
    *文字標題:
    *糾錯內容:
    聯(lián)系郵箱:
    *驗 證 碼:

   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