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華叉院“天才”入局大模型,創(chuàng)企獲張一鳴押寶 引OpenAI警惕
一個人的戰(zhàn)斗力匹敵一個公司,這是一個怎樣的人?
2023 年大模型如火如荼,眼見業(yè)內他起高樓、他宴賓客,字節(jié)跳動在大模型上久不見動作,幕后操盤手張一鳴著了急。據傳,在今年 3、4 月份,張一鳴瘋狂見人補課 AI,其中,最為矚目的是他頻頻請教“后生”楊植麟一舉動。
楊植麟是誰?簡單來說,他是一個可怕的天才,師承中美 AI 大牛,中國頂尖的AI研究人員之一,作為隊友讓人安心,作對手讓人忌憚。
硅谷頗有名氣的科技媒體 The Information 發(fā)起“誰將是中國 OpenAI ?”,候選榜單 Top.5 里面有 MiniMax(中科院一脈孵化)、智譜 AI(清華唐杰一脈)、光年之外(美團王慧文一脈)以及瀾舟科技(創(chuàng)新工場李開復一脈),而另一個候選就是楊植麟,其他都是公司,而他是作為個人力量上榜。
楊植麟最近剛成立一個新公司,公司名為“月之暗面”,業(yè)務聚焦 AGI(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,通用人工智能),楊植麟持股 84.92%。此消息一出,各方資本激情下注,寶都壓在了楊植麟身上。
楊植麟其人
高中時,毫無編程經驗的楊植麟被選中參加奧賽,結果,他通過競賽拿到保送清華入場券。
保送專業(yè)受到限制,最開始楊植麟并非學計算機,直到大二他才如愿轉去了臥虎藏龍的計算機系,師從 IEEE Fellow 唐杰。他所有程序設計課程均獲得滿分成績,2015 年以年級第一名的優(yōu)異成績畢業(yè)。
清華時期的楊植麟
隨后,他前往 NLP 研究全球排名第一的 CMU(卡內基梅隆大學)語言技術研究所(LTI),跟隨蘋果公司 AI 負責人Ruslan Salakhutdinov 和 Google AI 智能首席科學家 William W. Cohen 攻讀博士學位。
博導 Ruslan Salakhutdinov(最右)、楊(中)、博導William Cohen(最左)
博士期間,他一度成為學術圈的風云人物——
- 與圖靈獎得主 Yoshua Bengio 合作發(fā)布「火鍋問答」數據集HotpotQA。
- 以一作身份發(fā)表 XLNet 與 Transformer-XL,在NLP領域產生重要影響,成為 NeurIPS 2019 與 ACL 2019 的最高引論文之一,谷歌學術引用次數直接破萬......
楊植麟的谷歌學術論文被引主頁
- 和眾多學術明星合作論文,如 Yoshua Bengio(圖靈獎得主,深度學習三巨頭之一)、Yann LeCun(圖靈獎得主,同為深度學習三巨頭之一,差 Geoffrey Hinton 就湊齊了)、Quoc V. Le(Google Brain 創(chuàng)始人之一)、何愷明(Kaiming He,CV 之神不必多說)等。
- 用了四年(2015-2019)從 CMU 博士畢業(yè)。一般來說,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專業(yè)的博士生往往要經過六年才能畢業(yè)。一名熟人形容他:“他是個天才,非常聰明。”
畢業(yè)后,他得到了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(大名鼎鼎的清華叉院)助理教授的職位,但是,天才怎么會局限于此呢?
楊植麟在就業(yè)上從未給自己設限,不拘泥于大廠、研究所,抑或創(chuàng)業(yè)。楊植麟曾這樣放話:“我想有一條更激進、更徹底的路徑去打破學術界與工業(yè)界的壁壘。”不難猜測,這條實現路徑最好便是創(chuàng)業(yè),親自嘗試無限可能。
早在博二時(2016 年),楊植麟就開啟了他和幾位友人的第一次創(chuàng)業(yè)——創(chuàng)立循環(huán)智能(Recurrent.ai)。2019 年楊植麟畢業(yè)回國,負責純算法研發(fā),統(tǒng)領公司的產品經理隊伍。2021 年,循環(huán)智能與華為云合作開發(fā)了千億級 NLP 大模型盤古大模型,涉及 NLP、CV 等多個方向。
循環(huán)智能創(chuàng)始人 F4:COO揭發(fā)、CTO張宇韜、CEO陳麒聰、楊植麟(左到右)
在創(chuàng)業(yè)途中,楊植麟還抽身主導了智譜 AI(清華導師唐杰的公司)、智源研究院、清華研究團隊的多個 AI 項目。
ChatGPT 爆火之后,業(yè)內人也都盯著楊植麟的一舉一動。有媒體爆料,去年年底他“消失”了兩個星期,只身去了硅谷。一切對于自然語言的想象都在硅谷成倍的膨脹,這次硅谷歸來,果然攢起一個新的打算。
新公司“月之暗面”
企查查顯示,新公司名為“月之暗面”(“月之暗面”是搖滾史上最偉大專輯之一,楊植麟在學生時代組過樂隊,公司名寄托著他獨特的情懷),法人楊植麟,成立于今年 4 月 17 日,公司創(chuàng)始團隊除楊外,還有 3 人。
張宇韜,同為循環(huán)智能的聯合創(chuàng)始人、CTO。張宇韜自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畢業(yè),和楊植麟師出同門,都是唐杰的學生——二人在清華大學 KEG 實驗室(知識工程實驗室)結識。張宇韜的研究方向是異構數據融合和知識圖譜構建,在 KDD、CIKM等計算機頂會上發(fā)表多篇文章。
周昕宇,清華大學 2011 級本科生,和楊植麟、張宇韜同為計算機系的學生。周昕宇在畢業(yè)后選擇加入曠視,工作內容是算法量產。就職期間,他和曠視研究院基礎科研負責人張祥雨一道,研究移動端模型,以共同一作的身份撰寫 ShuffleNet 中了 CVPR 最佳論文。
汪箴,畢業(yè)于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系,后就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計算機工程系,主要研究工作面向 AI 在鑒證科學上的應用。汪箴曾在 Google 擔任高級軟件工程師/技術主管、新加坡 AI 技術驅動獨角獸領創(chuàng)集團(ADVANCE.AI)技術委員會負責人/技術副總裁,還有過投資機構的從業(yè)經歷。
周昕宇、楊植麟以及張宇韜一樣同為清華計算機系出身,汪箴是四人中唯一沒有清華背景的,但卻有過投資機構從業(yè)經驗。
公司最大的股東是楊植麟,持股84.92%。顯然,月之暗面也會是一家完全由他掌控的公司,各方投資完全是奔著楊植麟來的。新公司在 6 月份已獲得紅杉中國、真格基金、金沙江創(chuàng)投等機構的天使輪投資,市場估值被曝約在 3 億美元。(據傳,大量 VC 曾試圖能夠在項目早期聯系上楊植麟商談加入,楊植麟甚至沒有通過這些帶著錢找上門的好友請求。)
為什么另外成立新公司?
有讀者會疑惑,既然“循環(huán)智能”也是楊植麟創(chuàng)立的,也有足夠話語權,為什么不直接在“循環(huán)智能”搭好的臺子上唱戲,偏要成立新公司?
原因很簡單,因為公司要融資。在被生成式 AI 攪得天翻地覆的 2023 年,“循環(huán)智能”主攻科技營銷(SalesTech),業(yè)務想象空間有限,現有概念在投資人那已經賣不動了。
“循環(huán)智能”并不差,只是 OpenAI 帶來了改天換日般的沖擊,直接沖垮了循環(huán)智能成立以來所遵循的參照系。比如,王慧文打著“打造中國 OpenAI ”旗號創(chuàng)辦的“光年之外”,完成了 10 億美元估值的融資,這樣豐厚的融資數額引起了 AI 企業(yè)的焦慮,創(chuàng)始人和投資人都擔憂起了明天,已經睡不好了。
這輪生成式 AI 創(chuàng)業(yè)浪潮的估值已經有了新的坐標。楊植麟創(chuàng)立的第二家公司“月之暗面”目前的天使輪投后估值,已經超過了循環(huán)智能。
循環(huán)智能沒有太多的融資能力,ToB 的生意對楊植麟這樣的頭腦來說也太過拘束,他也需要一個更能放開手腳的地方。成立新公司是必然舉措。如果把背后資本的角色加進來,這更像一次必須完成的二次創(chuàng)業(yè),主角必須是楊植麟。
一個天才被解放了手腳,是證明他自己的時候了。
不過,這場跳出循環(huán)的新創(chuàng)業(yè)故事,其實與這家舊公司仍有聯系。某種程度上,是一個“換殼”的故事。
首先,新公司辦公地址仍在循環(huán)智能的辦公空間里。
其次,原本在循環(huán)智能時期所帶的技術團隊,大多數跟隨楊植麟去了新公司。
另外,與楊植麟一起出現在月之暗面創(chuàng)始團隊陣容中的張宇韜,并沒有卸任循環(huán)智能 CTO 一職。
可謂:人脈仍在、框架撿現成的、錢也在在路上了,楊植麟和他的“月之暗面”只等起飛。

請輸入評論內容...
請輸入評論/評論長度6~500個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