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開帷幕,IL-25賭局
誰是度普利尤單抗的潛在挑戰(zhàn)者?隨著度普利尤單抗加速放量,以及自免領域持續(xù)升溫,尋找其替代者的呼聲也越來越高。
在部分中國biotech看來,IL-25或許算一個。作為靶向Th2型炎癥反應的細胞因子,理論上它可用于治療哮喘、特應性皮炎、炎癥性腸病等疾病。
在該領域,海外藥企熱度不高,國外大型藥企在這一靶點上幾乎集體缺席,只有孵化管線的企業(yè)Protheragen,不久前才宣布開展IL-25抗體PTH0300治療特應性皮炎及哮喘的1期臨床試驗。
對比之下,國內藥企進度相對領先。中國抗體的SM17于2022年就已開展針對AD的臨床試驗,鑫康合生物更是將自研IL-25抗體XKH001推進到臨床2期,聚焦COPD和AD適應癥。
“滿足大型藥企的口味與戰(zhàn)略布局重點”。在中國抗體這家biotech公司看來,其IL-25抗體SM17屬于BD熱門標的。SM17是否引起MNC的足夠興趣不得而知,但BD無疑是當下資本市場的炒作熱點。
那么,這場賭局,將會走向何方?
/ 01 / 一個潛在大靶點
從機制來看,IL-25確實是一個潛在大靶點。
說到IL-25,很多人可能會感到陌生。但如果換個名字——IL-17E,可能就會覺得熟悉,它屬于火熱的IL-17家族的一員。
作為炎癥與自免方向的熱門通路,IL-17在過去十年間已成為藥企競逐的靶點之一。諾華的可善挺自獲批后銷售額持續(xù)飆升,2024年逼近60億美元。這也成為全球藥企追逐的對象。在全球已有近10款上市藥物的情況下,IL-17A靶點仍有20余款在研管線。
從定位來看,IL-25或與IL-17類似。作為IL-17細胞因子家族的成員,IL-25是家族中差異最大的,與IL-17A僅有16%的序列同源性,這使得IL-25的功能也獨立于經(jīng)典且熱門的IL-17A/F通路。
IL-25能夠刺激IL-4、IL-5、IL-13等經(jīng)典Th2細胞因子的釋放,進而誘導嗜酸性粒細胞浸潤、粘液過度分泌和氣道高反應性,是一類典型的“促過敏因子”。
IL-25被認為在哮喘、特應性皮炎、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。同時,也有研究將其與炎癥性腸病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(fā)病機制聯(lián)系起來。
而從反應鏈上看,IL-25位于Th2通路的“上游”,理論上可以更早、更廣譜地抑制病理免疫反應。這為靶向IL-25提供了一個看似優(yōu)于IL-4、IL-13等下游通路的“分子位點”。
因此,在AD等以Th2驅動為核心的疾病中,IL-25抗體被寄予了“效果更強、起效更快”的厚望。
當然,結果是否真能如此還不得而知。目前,該領域僅有3款藥物進入臨床,公布的數(shù)據(jù)更是寥寥無幾。
/ 02 / 早期小樣本數(shù)據(jù)帶來念想
中國抗體的這一設想,也是由早期小樣本數(shù)據(jù)支撐的。
2025年4月,中國抗體公布了靶向IL-25的單抗藥物SM17治療中/重度AD患者的1b期臨床數(shù)據(jù)。
從結果來看,與抗IL-4/13藥物相比,SM17在瘙癢緩解方面更快、更顯著:第2周超過90%的患者達到NRS-4;相比之下,度普利尤單抗在第二周達到NRS-4的患者比例約為20%,其他藥物在第4-6周也僅有30-40%的患者達到這一指標。
安全性層面,SM17未出現(xiàn)嚴重不良事件或藥物相關的3級及以上不良事件。
從以上結果來看,SM17確實能在AD患者中實現(xiàn)快速起效且安全性良好,這也是市場對SM17持樂觀態(tài)度的原因。
當然,樣本量是SM17面臨的最大制約因素。SM17的1b期試驗共評估了32名AD患者,其中12名接受安慰劑治療。換句話說,SM17的數(shù)據(jù)存在較大偶然性。
另外,SM17的長期療效還需要進一步觀察。AD的治療需要兼顧多方面,不僅要起效快,更要效果持久。
所以,SM17乃至IL-25靶點能否成為自免領域的大靶點,或是BD新熱門,都需要更多數(shù)據(jù)來驗證。
/ 03 / 人跡罕至的背后
自2001年首次被發(fā)現(xiàn)以來,IL-25的追逐者并不多。正如前文所述,海外藥企對該領域的關注度一直不高,直到近幾年,關于IL-25在炎癥反應及皮膚炎癥治療中的相關動物實驗才陸續(xù)開展。
這背后并非偶然,而是由幾個關鍵因素決定的。
第一,盡管IL-25具有明確的免疫學機制,且在動物實驗中顯示出中和IL-25具有抗炎作用,但這些動物模型對人類疾病的預測性仍存疑問,尤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。
以炎癥性腸病(IBD)為例,在活動期IBD患者中,IL-25被認為可能具有抗炎保護作用——它通過抑制Th1、Th17主導的炎癥過程來減緩IBD進展。然而,在DSS誘導的小鼠結腸炎模型中,IL-25缺失的小鼠反而對結腸炎更具抵抗力,這表明在某些急性炎癥模型中,IL-25可能會促進炎癥。
第二,IL-25似乎又是一個“矛盾”的靶點,在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病程中,可能發(fā)揮“促炎”或“抗炎”的雙重作用。
在過敏性疾病中,如哮喘、特應性皮炎,IL-25可促進Th2型免疫反應,促使機體釋放IL-4、IL-5等細胞因子,從而加劇過敏炎癥,這種情況下,抑制IL-25可能會產(chǎn)生有效的治療效果。
但在IBD中,IL-25能夠抑制CD4+T細胞產(chǎn)生TNF、IL-17A,還能抑制Th1和Th17的分化。若過度抑制IL-25,反而可能加重腸道損傷。
而在類風濕性關節(jié)炎、系統(tǒng)性紅斑狼瘡等疾病中,IL-25在發(fā)病的不同階段會發(fā)揮完全相反的作用:早期促炎、晚期抗炎。
這種作用的雙向性,導致單一的“抑制”或“激動”IL-25的策略難以適配所有適應癥,同時增加了藥物開發(fā)的復雜性。
以上種種直接影響了IL-25靶點的成藥性,導致其最終前景目前仍無法充分預判。因此,海外藥企對該領域關注度低并非偶然。
那么,中國藥企在該領域的見解真的領先全球嗎?誰又能率先脫穎而出呢?讓我們繼續(xù)看下去。
原文標題 : 拉開帷幕,IL-25賭局

請輸入評論內容...
請輸入評論/評論長度6~500個字
圖片新聞